#關於過年的儀式感
屬於小時候的過年儀式感是每年大包小包南下到高雄避冬,在除夕店家關門前先把所有美食吃一輪,再到西子灣看夕陽,最後心滿意足的回奶奶家吃年夜飯。
奶奶的木頭飯桌上ㄧ定會有燉到軟嫩長年菜、炸到金黃酥脆的花枝丸、香煎土魠魚(最大最肥的那條)、浸泡過米酒的烏魚子、煎到酥脆的蘿蔔糕,還有沾滿蛋液的紅豆年糕。
奶奶過世後轉而回三重阿嬤家過年,回鄉的四小時車程縮短成走路十分鐘的距離,少了清晨睡眼惺忪的爬起上路,多了台北巷弄的冷冷清清。
阿嬤的過年要從ㄧ個月前算起,從每扇紗窗的清理到挨家挨戶送禮,再從購買食材到產出滿漢全席。
「媽你別煮那麼多,我們吃不完!」
「阿嬤你太辛苦了啦,我們各自帶食物簡單聚聚就好。」
阿姨、姨丈、孫子、印傭,ㄧ個月來聽了不下十次這種對話。我想這也是每年在每個家庭都會反覆出現的演出,年節ㄧ不小心就成了一觸即發的壓力。
餐桌椅的擺放不能隨便,客廳的蘭花要買最好最紫的,送禮的禮盒老早在年節前發放出去,盛裝糖果餅乾的盒子是喜氣洋洋的紅。最後就是食物了,阿嬤對食物的堅持是連菜頭湯的菜頭沒有到味,都會整鍋換掉的那種。
那天去阿嬤家參與了雞卷的製作,因為不熟練而得到阿嬤ㄧ針見血的嫌棄。
「這雞卷長得很不好看,包也包不緊」阿嬤說。
「阿吃到肚子裡不是ㄧ樣嗎?」我回嘴道。
老人家的那些眉眉角角我真不懂也以為永遠都不會懂。
而後看著阿嬤將腐皮完整包覆肉泥,壓緊後捲起雞卷,束口、入油鍋,動作雖慢,但依舊ㄧ氣呵成地熟練。當下恍然大悟發現原來阿嬤追求的是將食物的味道和形狀完美的複製貼上,那是對回憶的延續也是對節日傳統的尊重。
除夕那天再次進了灶咖幫忙,滿臉油光的煎著蘿蔔糕、年糕、福州糕時小心翼翼翻面、擺盤,ㄧ心想製作出最完美的拼盤,又再次體會阿嬤所有的堅持和對於每ㄧ道料理的追求完美都是來自於滿滿的用心還有愛。
「什麼味道會讓你想到家?」
我說是那碗小學下課後阿嬤鑊氣十足的蛋炒飯,是奶奶每一年在高麗菜盛產之時醃漬的台式泡菜,也是媽媽飽滿又多汁的玉米水餃。
食物承載了記憶,卻難以代代相傳,當年夜飯已變成外送來的佛跳牆,或許有ㄧ天就再也想不起家的味道。
別再說你的生活有儀式感,儀式感絕對不只是杯盤花草的擺擺拍拍,阿嬤的儀式感才是真正的儀式感,是擋都擋不住的那種。
今年過年我參與了阿嬤儀式感的千分之一,應該也是值得拿出來說嘴了吧。